201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将重阳节变成以敬老孝亲为主题的节日,有助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对于重阳节在当代的振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对传统节日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成果。
其实,重阳节历史悠久,原本就是一个全民性的传统节日,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消灾避邪一直是重阳节重要的文化诉求。早在周处《风土记》中就已经提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到宋代,人们依然认为“茱萸名‘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一些地方近代还流行放风筝习俗,要用火烧断风筝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俗信可以祛除疾病。至于《续齐谐记》记载的桓景故事,也是重阳节来历的民间传说,更鲜明地揭示了避邪的用意:“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在这里,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囊都是避祸的手段。
其次是祈寿求吉。重阳节及其活动也被赋予了祈寿的意蕴。曹丕曾经送菊花给钟繇并写了一封信,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信中还解释了送菊花的原因在于它“辅体延年”,可以“助彭祖之术”。《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提到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菊花各有功效,均可入药,在天气日渐寒冷的重阳时节使用它们不仅具有象征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实际效果,显示了人们在气候转换的时间节点注重养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延年益寿的努力和智慧。
再次是敦亲睦友。重阳节也有送节礼、走亲戚、看友人、互相宴请的习俗活动。比如,江州刺史王弘曾送酒给陶渊明,唐人孟浩然说“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寿亲养老新书》中录有“菊花酒方”,认为菊花酒“壮筋骨,补髓,延年益寿,耐老”,是“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寿亲养老的好办法。重阳糕则是更常见的节礼,在亲朋好友之间以糕互赠的习俗流行广泛,对于确认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维持多种社会关系的良好和谐状态具有积极意义。在一些地方,重阳节还有祭祖活动,与清明并称春秋二祭,具有慎终追远之意,亦有敦亲睦友的作用。
最后是娱乐身心。登高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至少南朝时期已经流行,唐诗中多有描写九月九日登高的诗作,如张说《九日陪登高》、李白《九日登山》、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等,都是唐代盛行登高之俗的代表作。登高一直到清朝还很盛行,甚至到民国时期,老师往往带领学生在重阳节期间进行秋季旅行,“登高远足,意取步步高升也”。
当前,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有必要将重阳节新近创造性转化的成果发扬光大,发挥它作为老年节在倡导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气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全面认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对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做进一步的挖掘并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诸如登高、赏菊、吃糕、佩茱萸、饮菊酒等这些给古人带来诗情画意、怡情快意、温情暖意的活动,同样可以借助其强健体魄、滋养心灵,对于弘扬和传承重阳节、过好“我们的节日”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