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科技处 经教育部社科司组织专家评审、奖励委员会审定,我校陈育宁教授申报的《中国藏西夏文献》、何建国教授申报的《宁夏“十一五”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两项科研成果分别荣获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学类三等奖和经济学类三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般每3年评选一次。自1995年启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来,1998年、2002年、2006年分别进行了三次评选,2009年第五次评选时将名称改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此次评选活动中,人文社会科学所涉及的25个学科共申报8000余项,最终产生649项获奖成果,其中一等奖38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393项,成果普及奖13项;各学科分类中,民族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经济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61项。
陈育宁教授申报的大型文献丛书《中国藏西夏文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牵头, 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等二十多家文博与学术单位整理编辑,跨省区组织西夏学、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的专家联合攻关,对全国40多个文物与图书单位10000余面西夏文献、数十块党项与西夏碑刻以及现存党项与西夏题记进行系统的考释、定名、翻译、叙录,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出版我国境内收藏的西夏文献,在整个西夏文献整理出版与西夏学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学术意义,并对民族学、历史学、文献学、佛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陈育宁教授也因此成为我校两次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殊荣的第一人。
何建国教授申报的研究报告《宁夏“十一五”特色优势重点项目规划研究》,是受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按照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349号文件要求,组织区内30余名专家,在对宁夏资源优势、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十一五”及未来一段时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综合竞争力状况、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政策保障,系统提出了宁夏“十一五”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项目规划,为进一步推进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谋划了一批有影响、有前途的重大项目,提出了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发展政策和建议,为自治区政府提供了一份较完整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对宁夏扩大招商引资,加大区域间合作和促进国际FDI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启示作用。本研究报告已被收入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国家开发银行主编的《西部大开发重大问题与重点项目研究·宁夏卷》一书,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自治区“十一五”规划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中采纳了主要观点,被自治区发改委作为编制《宁夏“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的重要基础材料,被自治区经济委员会(现为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宁夏“五优一新”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宁夏大学荣获第五届(2009年)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
成果名称
| 奖项
| 出版或使用单位
| 出版或完成
时间
| 申报人及合作者
|
中国藏西夏文献
| 民族学三等奖
| 甘肃人民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 2005年7月
| 陈育宁、史金波、杜建录
|
宁夏“十一五”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
| 经济学三等奖
| 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 2007年12月
| 何建国、张前进、汪一鸣、刘小鹏、何彤慧、高桂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