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党委中心组2011年理论学习材料第3期

发布日期:2011-11-03    浏览次数:

领导讲话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2011年4月24日)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4月的北京,春风送暖。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参加庆祝活动的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全国高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那个时代,外国列强的侵略欺凌,封建统治的腐败黑暗,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水深火热的苦难。中国人民和大批仁人志士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下奋起,决心改变民族积贫积弱的命运和人民苦不聊生的状况。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推动全民族更加自觉地走上了振兴中华的奋斗历程。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拼搏,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同北大、南开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还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清华人中的佼佼者。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我和很多同龄人在这一时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清华园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深深熏陶了我们。当时,蒋南翔校长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刘仙洲、梁思成、马约翰、张光斗等大家名师执教讲坛、垂范学子的风采,令我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清华师生牢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办学总体实力大为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华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毕业生踊跃到国家重点行业和基层施展才干。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清华百年历史又一次表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对我国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清华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学,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在这里,我想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3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朝气蓬勃,善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科学精神,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牢牢把握人生正确航向,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谱写壮丽的青春乐章。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同学们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国广大有志青年提供了创造精彩人生的广阔舞台。生长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国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让我们紧紧携起手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奋斗、奋斗、再奋斗!

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1年3月25日)

一、2010年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进展

2010年,各级政府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和部署,重点围绕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加强制度建设、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坚决查办大案要案。加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了康日新、李堂堂、许宗衡、张春江等一批重大案件,目前正在调查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的问题。全年共立案13.96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6万人,其中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5373人。

二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下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完善规范权力行使和加强监督方面的制度,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184项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全面纳入预算管理,加大财政预算公开力度。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商业贿赂、“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

三是加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资金审计。开展对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抗灾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项目的监察、审计。加强对中央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规范和节约用地、房地产调控等重大政策措施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审计,促进上缴财政、减少财政拨款,为国家增收节支2099亿元,移送案件线索3092件。对56个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483个单位进行了审计,发现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违规问题涉及资金599.4亿元,查处并移送重大案件线索131件。督促有关单位全面制定整改措施,认真进行整改,截至2010年底,纠正问题涉及资金551.5亿元。

四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认真治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强化行政问责,对16起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和事件涉及的197名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严肃查处了河北、山西等7个省的问题奶粉案件,对负有责任的政府和监管部门领导追究了责任。加强价格监管,纠正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各种乱收费、乱加价问题。

五是大力压缩行政开支。继续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出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项经费支出。全国在2009年压缩15.1%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8%。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各地政府驻北京办事机构管理的意见》,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工作,撤销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驻京办事机构625个。从严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初步遏制了行政经费逐年过快攀升的势头。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反腐倡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呈易发多发之势,一些案件触目惊心,影响极为恶劣;贪污腐化、形式主义、奢侈浪费的问题屡禁不止。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根本在于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已有的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到位和力度不够,导致对权力缺乏有力约束。这些情况表明,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二、2011年政府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任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政府各项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尤其是一些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腐败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产生叠加效应,就会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部署,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务求取得新的成效。

今年在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认真治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

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发生在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违纪违法案件增多,特别是“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增多。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是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各种腐败现象背后都有权力的支撑。哪里权力集中,哪里产生腐败的风险就大;哪里权力不受制约,哪里腐败现象就严重。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在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对那些屡禁不止甚至还在加重的问题,要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加快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治理。

一是着力解决招投标方面的突出问题。当前公共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府采购等领域,是以权谋私、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灾区。许多违法违纪问题集中表现在招投标环节。不少招投标流于形式,表面上按程序公开进行,实际上“暗箱操作”,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招投标,一些掌握资金和项目审批权的部门或领导干部直接或变相推荐施工企业或供货商,背后往往都存在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

解决招投标方面的突出问题要有具体措施,这里我强调几点:首先,要严格禁止权力介入。政府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及其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高等院校负责人不许以任何形式干预、操纵招投标活动。这要成为一条“高压线”,谁碰就依法处理谁。第二,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招投标有形市场。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封锁和垄断,促进有序竞争,保证招投标公开、透明。第三,加强招投标的监督管理。重点是建立健全社会招投标和招标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机制。招标结束后需要修改原定招标条件的,要重新招标,防止有关领导干部和部门与企业串通,弄虚作假。建立健全招投标信息、投标单位及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公开制度,认真落实招投标违法行为及处理情况记录在案并公开的制度。对借用资质投标和出借资质收取费用、违法违规转包分包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二是依法治理土地和房屋征收征用中侵害群众权益问题。这是侵害群众切身利益比较严重的领域,也是当前社会矛盾中的一个焦点。一些地方不顾群众利益,有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同开发商搞权钱交易,强制征地拆迁,引发极端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这个条例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起草的,历时几年,先后两次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整个过程贯彻了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有了这样一个条例,就为城市房屋征收拆迁提供了制度规范,也为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监督政府行为提供了依据,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

今后城市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拆迁、补偿都要严格按照这个条例的规定办事。对征收房屋、搬迁、临时安置、停产停业的补偿,都要切实保护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必须由政府组织实施,禁止建设单位参与,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允许行政强制拆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采取暴力和威胁等手段强迫搬迁。房屋征收补偿方案要征求公众意见,扩大公众的参与程度。

要抓紧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集体土地征收和补偿的规定,国务院将尽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

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现在一些部门权力过大且过于集中,权力结构不合理,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必须通过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加以解决。首先,要进一步减少一些政府部门过于集中的权力。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这项工作近些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行政审批项目仍然较多,要继续深入推进。要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清理和压缩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直至杜绝财政资金分配中的“跑部钱进”现象。有关部门对以上问题要尽快研究,提出办法,争取今明两年取得较大进展。第二,加快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同时承担决策、执行、监督、评价职能。这样的职能配置和权力结构,极易滋生腐败。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决策、执行、监督职能要相对分离、相互制约。这也是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第三,加强对“一把手”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国有企业,凡属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都要集体研究决定,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大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力度,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要完善民主程序,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进一步健全和加强决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使权力和责任匹配,做到权责一致。

(二)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领导干部是重点。领导干部自身权力大、岗位责任重、社会关注度高,一旦出问题,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大,而且还会带坏队伍和风气,损害党和政府形象。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要重点抓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贯彻落实。

一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要求如实报告本人收入、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事项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外境外的情况。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对不按时报告、不如实报告的,要严肃处理,真正使这项制度在反腐倡廉、干部作风建设和干部考核使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坚决整治收送礼金问题。要坚决查处领导干部以各种名义收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商业预付卡的行为。当前社会上收送礼金的名目繁多,特别是收送各类商业预付卡即购物卡的风气愈演愈烈。一些单位集中购买商业预付卡,开假发票报销,用这些卡来送礼行贿。对这一腐败现象,必须坚决治理。对收送各类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以收送同等数额的现金处理。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提出治理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利用商业预付卡行贿受贿。

三是加强国有企业负责人廉洁自律。要严格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行为。近年来,社会上对国有企业的一些负责人职务消费不规范和奢侈消费问题反映较多。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坚决制止与企业经营管理无关的职务消费行为和奢侈消费风气。禁止国有企业负责人通过同业经营或关联交易为本人、亲属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对这类问题,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合理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股权激励和各类补充保险,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接受公众监督。

(三)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

这件事我们抓了多年,一直在大力压缩行政经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奢侈浪费和形式主义不仅浪费钱财,更重要的是销蚀奋斗精神,败坏社会风气,同样是一种腐败行为,同样能导致人亡政息。看一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由盛转衰,几乎都是从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开始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警世名言!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都是人民用汗水换来的,必须用来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绝不允许挥霍浪费。

一要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行政经费。今年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三公”支出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因公出国出境团组数和人数也要减少。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抓紧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车管理使用改革,今年要拿出改革方案,在一些部门试行。公务接待要严格控制经费,严格执行标准,严禁赠送礼品,一律吃工作餐。外事接待也要执行标准,控制规模,举办国宴要坚持“三菜一汤”。要制定具体办法,狠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不能走过场。

二要进一步减少会议和文件。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政府领导同志原则上不要参加部门的会议,确有必要参加的须报经主要领导同意,自上而下形成制度,国务院领导要作表率。会议经费预算要单列,并严加控制。未经批准,不得以政府或部门名义和使用财政资金举办各类论坛、研讨会;经批准举办的,要纳入财政预算,接受财政监督。进一步清理压缩各类节庆活动和表彰活动。严格控制以政府或部门名义举办或参与举办国际会议。要大力减少发文数量。今后,凡是不涉密的文件,都要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发布,不再另行发文。

另外,要合理控制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节奏和规模。各申办城市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不要超出自身能力申办;符合条件的主办城市,要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必须新建的场馆,要与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统筹安排,避免过度建设,造成资源闲置浪费。要继续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决不能放松。

三要继续深化行政经费管理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和“公务卡”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两年内将这两项改革覆盖到各级政府及所属预算单位,做到部门行政经费由部门财务审批记账,国库集中支付和动态监控。要进一步清理部门银行账户,部门开设银行账户由财政部门严格审批,使部门所有账户都受到监控。任何部门不得让下属单位代存代管资金,否则按违反财经纪律处理。我们治理“小金库”,搞了多年,也下了很大功夫,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始终没有彻底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门的“私房钱”有地方存,能随意花。如果把部门所有账户都管起来,这个问题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四要大力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部门预算和决算,以及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等方面的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内容要详细全面,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特别是各部门的行政经费,包括出国出境、出差、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等支出,都要详细公开。各类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计报告也要向社会公开,让人民群众更方便地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财政部门要尽快研究提出实施各类预算、决算公开的时间表,今年就要部署相关工作,首先要将各级政府“三公”支出的预算和决算向社会公开。

这里我再强调一点,抓好以上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督。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特权。政府的工作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是一条重要的政治原则。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要进一步畅通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直接监督政府工作的渠道。他们是政府工作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而来自利益相关方的监督往往是最有力的监督。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和投诉举报。建立健全保护和奖励举报人的制度。对各类投诉举报特别是实名、联名投诉举报的问题,都要认真核查。要更好地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鼓励新闻媒体监督政府工作。

三、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要求,将反腐倡廉建设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今明两年,要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工作负总责,敢抓敢管,分管领导对分管领域廉政建设也要负起责任。要强化问责,对廉政建设工作领导不力、疏于监督管理,致使本地区本部门发生重大违纪问题和腐败案件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狠抓工作落实和督查。这次部署的各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细化分解,落实责任,明确工作进度,切实做到有部署、有督查、有验收。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和分工抓好落实。各地方也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好本地区的反腐倡廉建设。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查办案件是惩治腐败最直接、最有力的手段。要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工作力度,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违纪违法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失职渎职及背后的腐败案件。继续查办商业贿赂案件,严厉打击受贿行贿等违法行为。要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只要违纪违法,不论职务高低,都要一查到底、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迁就。

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坚决的态度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

温家宝

(2011年4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一、全面准确把握当前的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情况说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成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今年以来,我们已经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成果需要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要着力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去年以来,我国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加大,特别是四季度后物价上涨较快,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对通胀问题,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就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季度情况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比较复杂,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在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强,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涨幅加大。今年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

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当前,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这说明,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正确的。也要看到,当前市场仍处于相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总的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房地产市场调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为此拿出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优先保证用地供应。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寻租和暗箱操作,促进这一制度长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并明码标价上市销售,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保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并始终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要切实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衔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房地产调控要真正见到成效,关键要抓落实。目前市场正在观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流于形式,就很难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很难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老百姓也很难建立起信心,我们的调控就会功亏一篑,最终,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各级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察。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五、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当然,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是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外贸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继续积极推进,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认真做好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不放松。“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抓紧把目标任务分解下去。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的挑战,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当前节能减排形势有反复苗头,对此决不可忽视,放任自流。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尽快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二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抓紧制定标准,细化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三要抓紧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随着部分刺激消费政策到期,今年一季度名义和实际消费增速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关键是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改善消费环境,从根本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四要正确处理内需外需关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着力拓展内需增长新空间,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继续用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市场加快自身发展,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增强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缩小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高等教育

创先争优与一流大学建设

北京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高校党委要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校风是一个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育人环境的重要基础。以创先争优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党风师风学风建设的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流大学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通过产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服务国家战略来体现大学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和优秀。

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必须建立和营造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机制和氛围。通过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维护好学校的安全稳定。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先进性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在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要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实现创建一流大学目标的根本政治保障,是摆在大学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争高校党建之先 创先锋引领之优

通过创先争优提高学校党委领导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如果高校办不好,那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最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如果我们没有一流的大学,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强国。全力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也在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配置,形成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整体合力。因此,学校党委要通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形成一个政治坚定、敢于负责、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学校党委统领一流大学建设的能力。要在全面把握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的基础上,深化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规律的认识,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

通过创先争优加强院系基层党委和党支部的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中心任务的第一线实施力量。要按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教学科研、拓宽活动领域、强化保障功能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学校党委要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按照党的建设重心在基层的理念,真正把那些党性强、熟悉教学科研、敢于负责、工作有思路有热情有能力的干部选到院系党组织领导岗位。要根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要求,通过党政共管、合署办公等形式,优化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创新平台上和学术团队中。学校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强化校领导联系基层制度。通过创先争优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党的基层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创先争优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师生员工争创一流的精神动力。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精神风貌。学校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身先士卒,爱岗敬业,努力奋斗,无私奉献,成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一面旗帜。当广大师生欣喜地看到,共产党员在创先争优的活动中,面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艰巨任务,目标有新的凝练、能力有新的提升、举措有新的力度时,他们就会更加自觉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自觉地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如果把党的领导比喻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前进道路上的航标灯,创先争优活动就是重要的助燃剂,它将进一步点亮每一个党员的心灵之灯,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动力,进一步照亮高校科学发展的前进道路。

争教育教学之先 创立德树人之优

通过创先争优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知识信息传播手段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社会职业流动性加快,大大增加了对教育结构的弹性要求和大学毕业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要求。同时,学科发展的交叉与融合、学科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对立统一趋势,要求未来人才具备更为宽厚的综合知识基础、强烈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大学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建立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我们应当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将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纳入到教学创新的整体体系中。进一步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应对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动态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大环境所必需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通过创先争优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校风是一个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育人环境的重要基础。在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北京大学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希望北京大学能够在校风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创先争优中积极构建抓党风促师风带学风的校风建设模式。

党风在校风建设中起着灵魂的作用,对学校的风气起着基础性导向作用。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党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影响、带动全校师生员工。

师德师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广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开展向王选、孟二冬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孟菲回信精神;设置北京大学教师最高奖“蔡元培奖”和党务工作者最高奖“李大钊奖”等奖项,宣传季羡林、侯仁之、黄楠森、程民德等师德典范。最近,北大党委宣传部门联合社会媒体开展“感动北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集中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等先进典型。

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北京大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发出“清除赝品,拒绝平庸”承诺和倡议,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追求卓越,形成明荣知耻的强大舆论诉求。我们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党风师风学风建设的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

通过创先争优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形势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交流激荡,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日益多样化。所有这些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师生对各种错误言行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争知识创新之先 创服务社会之优

通过创先争优提高科研创新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一流大学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高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应该通过产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服务国家战略来体现大学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和优秀。科学技术的革命正在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那些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占优势的国家在竞争中越来越居于有利的地位。一个国家要想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主流,保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信息网络和一个在技术、运作模式上同国际经济发展主流接轨的产业体系,而且需要有能够使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的制度化的系统,也就是一个能够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与训练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的有效机制。在这种新的发展机制形成的过程中,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身的一流大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要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术竞争力,鼓励原创性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学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通过创先争优,在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体现自己的先进性。

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把大学建设成为汇聚拔尖创新人才的高地。人才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大学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而学科发展的关键是高水平学术队伍的建设。大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人才工作作为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资源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世界一流的创造性优秀人才汇聚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事业中来。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和选择机制,对人才不求全责备,善于用其所长,补其所短,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得各类人才能够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中,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尊重知识分子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式,不要急功近利地要求创新成果在不切实际的短期内出现。总之,在创先争优中,大学党组织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把大学真正建设成为会聚天下英才的高地,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争服务师生之先 创和谐校园之优

通过创先争优加大服务师生力度,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排忧解难。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必须建立和营造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机制和氛围。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帮助师生员工进一步解决好他们面临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坚决杜绝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使创先争优成为一项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民心工程。学校各级党组织要把民生建设的成效作为评价创先争优活动成效的重要尺度之一。关注教师在岗位晋升、住房、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关注学生在学业进步、成长成才、人生规划、就业创业、日常生活等方面所面对的困难和压力,把思想引导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深入一线、倾听师生员工的呼声,建立起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和矛盾纠纷的化解机制,构建人尽其才、利益协调、分配合理、安定有序、人人心情舒畅、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校园。

通过创先争优进一步维护好学校的安全稳定。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是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基础,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深入分析和及时排查影响学校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防患未然、靠前指挥、守土有责,全力做好维护学校稳定的工作。学校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创先争优进一步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按照积极主动、快速响应、果断处置、平稳解决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避免不良影响,使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水平和处理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要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稳定工作责任体系,经常研判学校稳定的形势,将安全稳定纳入学校常态工作体系中。要通过创先争优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阵地建设,绝不给错误的观点和有害的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形成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总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工作机制创新的一项新举措,这一活动只有同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成为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成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得力抓手,成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

人文气质成就大学之美大学之用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

大学是人类创办的最伟大的机构之一,也是当今世上最美的一种机制。然这个“伟大”和“最美”之处何在?纵观国内外大学尤其是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在经历若干时间的建设发展,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从而表现出一种情怀,一种气息,一种氛围,这些种种的表现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人文气质。正是这种气质的存在,才使得大学独具永恒的个性魅力,令人心仪神往。可以说,人文气质是现代大学尤其是现代一流大学建设的显征。

大学精神魅力何处

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无尽关怀等人文气质,是大学精神的魅力之处,也是大学精神的根本特征。

大学自产生以来,其本质特征就是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达到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在理性、感性、悟性的探索、分析、批判的交融中,让人们远离假恶丑,靠近真善美。由此所散发出的那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无尽关怀等人文气质,是大学精神的魅力之处,也是大学精神的根本特征。

近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大学是自发产生的,自发就意味着大学独立和自治,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是自由探讨和自由表达思想的教育,旨在培养深谋远虑、对新事物反应敏锐和对人类未来负责的人才。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沉淀,大学逐渐养成了人文主义的传统,形成了独立、自治、民主、自由和批判的现代大学精神,体现出一种崇尚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勇担社会责任、守护和创新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的人文气质,成为现代大学发展方向的一座灯塔。正是在这座灯塔的指引下,才有了之后以洪堡大学为代表的世界现代大学体系的建立,大学也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人类文明史中的常青巨树。可以说,人文主义奠定了现代大学精神的基础,成为它独特的气质,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根本体现。

当今,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大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国内一些大学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开始有些狂躁和迷失,丧失了大学本有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缺乏独立自由意识,没有鲜明的、个性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一味按照市场的需要去发展,提供即兴式的服务。这样的服务不仅质量不高,而且导致道德与学术精神的不断消减,文化建设趋同性严重,没有了学术共同体本有的高尚性和纯洁性,最终使得大学的人文气质逐渐消解。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写道:“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我们认为,这种信仰就是指要认识、坚守和弘扬大学的人文气质,让其重归大学精神的本位。

大学功能如何实现

在自由的思考与平等的交流中培养人才,在宽松的氛围与激励的气息中研究学问,在独立自主和人文关怀中服务社会。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实无论哪一个功能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人文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可以概括为在自由的思考与平等的交流中培养人才,在宽松的氛围与激励的气息中研究学问,在独立自主和人文关怀中服务社会。

大学要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养学生,用自己的人文气质去塑造学生。青年学生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都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此,大学要想办法创造一种适合年轻人特点的学习环境,要在他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加速器”的作用。厦门大学的做法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原则,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空间。如实行三学期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生自由选专业及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都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学生创造“海阔天高”的成长成才环境。学校还积极营造一种自由思考、平等交流的氛围,让青年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定期举办“校长有约早餐会”、“名师下午茶”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院建设咖啡厅,都是力求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温馨的环境氛围,让师生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探讨学术、探讨生活、探讨人生。

大学要努力营造合理流动、有序竞争、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科研的花朵在一种最为适宜的土壤中开放。那么,“适宜的土壤”是什么?我们的理解是,大学有没有包含着对人才的渴望、对人才的尊重和对人才的理解的文化。其中对人才的渴望即为“招贤”,对人才的尊重即为“礼贤”,对人才的理解即为“用贤”。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厦门大学在90年办学里程中,一直用“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开放办学胸襟,广纳四海贤才。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打造“平安、文明、绿色、和谐”校园,不断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载体,努力为人才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和创业环境。积极制定和完善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努力营造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文化氛围。

大学要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但是大学履行这种职责必须是自主而独立的,不能放弃大学的自主权利和学术自由,不能抛弃大学的担当意识。大学必须要用一种人文关怀的情怀关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在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福建省第一位党支部书记、厦大学生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这“四种精神”是厦门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秉承传统精神,厦门大学积极投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加强组织协调,主动出击,强化运作,面向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积极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大学发展何以延续

一所大学要想不断发展,成为文化重镇,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气质。

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校,凭借自己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精神、治学风格等人文气质,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还可以在丰富社会文化内涵、浓郁文化氛围、塑造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应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扬广大,并向社会广泛传播,从而形成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辐射源,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支撑。这既是现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必须履行的义务。

自1088年西方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诞生以来,现代大学已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大学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凝聚自己的理念,形成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人文气质。在这里,人们可以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提自己的观点;用一种怀疑明辨的眼光去听、去想、去问;怀着一种责任、一种关怀的秉性走入社会,服务国家、民族和人类。正是这种气质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社会的支持,成为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如果大学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它继续存在的理由。

享誉当今世界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早在12世纪、13世纪就已经出现,然而由于固守传统、因循守旧,到19世纪中期,牛津和剑桥仍然还是以培养牧师、僧侣等各种神职人员为主,单纯服务于基督教会的教育机构,而那种大学应有的社会责任、关怀胸怀等人文精神却被忽略。这种办学理念和模式严重限制了英国大学自身的发展空间,导致两所高校在建立六七个世纪后,仍不过只是默默无闻的神学培训机构而已。而同期,以洪堡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则革新办学理念,开始了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教育改革,德国大学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并使德国逐步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直到19世纪末期,英国才开始进行类似的大学理念改革,牛津、剑桥等大学开始确立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理念和方向,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级的著名高校。

一所大学要想不断发展,成为文化重镇,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必须要秉持这样一种办学理念和方向,即结合自己的特点,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气质,将其作为自己办学的永恒追求。

建校伊始,厦门大学就将人文气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断强化和提升学校整体的人文气质。当年,在建校选址时,校主陈嘉庚先生就以独特的眼光,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定为厦大校址,此地依山傍海,与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为邻。在这种环境下,民族精神、山的胸怀、海的智慧以及那种脱俗、宁静的气质便会自然而成。漫步在校园中,当你赞叹这所大学的美丽时,也会对那些熔铸中西、古今文化特点,并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词语命名的嘉庚风格建筑群,如群贤楼、映雪楼、囊萤楼等,产生一种文化震撼,因为通过这些“石头(或木头)写成的史书”,你可以感受到了厦大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和文脉。厦门大学是美的,这个美不仅在于自然环境美,还在于建校90年来所凝聚和形成的人文气质美。如以校主陈嘉庚先生“爱国、爱校、自强”为代表的嘉庚文化,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为特点的校园文化,以免费米饭、免费校园网和免费矿泉水为代表的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人性化关怀的大爱文化等,都是厦门大学在塑造人文气质办学理念方面的具体表现和实践,也是学校今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大学应成为一流人才的集聚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王树国

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阻碍一流大学建设的最大瓶颈。中国的大学在输送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大,在集聚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却不够。社会各领域精英回流不足,造成了大学师资结构的单一,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中国高校目前面临的深刻现实,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实现人才在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合理流动是必然选择。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流动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果社会各领域的人才,包括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等,能到大学来,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师资结构单一成为瓶颈

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师资结构;要改变当前国内大学师资结构单一的现状,需要社会各领域人才的回流。

21世纪以来,社会对大学的定位和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集中体现在大学与社会的相互需求关系日趋明显,并越来越密切。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大学扮演的社会角色日益多元化。

与此同时,我们听到了来自社会、企业,特别是来自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强烈呼唤。近几年,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精英人才等概念频繁出现,虽然叫法不同,却反映出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社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给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大学提出了新的任务,那就是要培养出符合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求的、具有更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在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人才培养已不仅仅是学校可以独立担负的责任了。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社会实践经验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和能力显然不能靠大学去单打独斗。当然,我们的教师已经认识到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提高的现实,并且在育人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去实践和探索符合社会更高需求的育人模式。

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无论身在校园的教师们如何尽职尽责,但总会有力所不能及的无奈。因为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因素总是不可回避的。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独立完成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更需要为其提供继续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沃土。

就大学自身而言,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是要建设结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但是,目前的现实是社会人才回流明显不足,造成了国内大学师资结构的单一。

近年来,国内大学在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多项政策,对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是,这些政策也导致了我们的师资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的大学,少量的来自于大学之外的研究机构。总体而言,国内大学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来源单一,缺乏实践背景,缺乏与社会的深刻联系。

纵观国外的一流大学,其教师的来源是多元化的,有来自于大学的新老学者,也有来自于企业、政府机构、研究院所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创新经历和能力,并有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意愿和人才培养愿望的精英。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规定,工科教师必须在企业从事设计与工艺工作10年以上,才能被聘任为教授。多元化的师资结构促进了大学与社会的互动,为大学补充了新的活力,既缩短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也将社会的创造力与大学的知识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人才回流不足症结何在

缺乏相应的机制体制,导致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人才的相互流动,缺乏交流与理解,甚至产生某些隔阂,最终造成整个社会育人队伍结构的单一化。

缺乏人才回流,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割裂,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人才成才和发展的步伐。人才的培育应当是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比如学生的实习问题,现在就是一个非常现实也很令学校头疼的问题。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的,终归是理论,要真正掌握知识和能力,终究还是要到生产中去实践、到企业中去实习。现实是我们的学生要找到去对口企业实习的机会却很难。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追求。而像接纳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这样的公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不符合其企业的价值理念的,甚至在很多时候企业对招聘到的毕业生也缺乏系统的培训。这与国外有较大差异。比如欧洲,工程教育发展水平很高,学生毕业后到了企业会接受至少一年的岗前培训。而我国还没有形成这样完备的体系。

问题的症结就是我国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政策。说到底,就是缺少能将大学与企业联系起来的桥梁。其实,不但我们的学校需要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到学校来给学生传授工程与技术经验,企业也需要掌握着前沿科学知识的大学教授到企业中去帮助他们提升技术水平。但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机制体制,使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人才的相互流动,缺乏交流与理解,甚至产生某些隔阂,最终使本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育人责任完全落在了学校。这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育人队伍结构的单一化。

缺乏人才的回流和社会育人结构的单一化,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大学失去发展的动力,更严重的是将极大地制约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才的流动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创新的源头。这就不单纯是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问题了,还包括在全社会普遍存在的由于城乡差异、不同发展规模的城市之间的差异、行业差异等各种差异导致的人才资源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就带来人才集聚在大城市、发达地区、发展快的行业。人才从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集聚、从一般行业向待遇好工资高的行业集聚,这种单向流动的最终结果就是使不平衡日趋加重,地区之间的、行业之间的壁垒无从攻破。

壁垒一旦变得无从攻破、坚不可摧,最后势必会导致社会差异的加大,影响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一旦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可想而知。

三、吸引各界精英集聚大学

大学不但要在为社会输送人才方面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更应在集聚人才、吸引社会各领域精英回流上多下功夫,成为一流人才的集聚地。

强化大学作为一流人才集聚地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政策和机制的推动,另一方面,大学自身的积极行动和探索也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国家已经关注到在人才流动中存在的鸿沟,特别是大学作为人才集聚地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单一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推动力就是政策的导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一个信号,传达出国家对教育和人才问题进行改革的决心。目前,存在人才回流不足、流通不畅的症结在于缺少相应的机制体制来推动。从国家层面,出台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应政策,值得期待。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和人才的问题是不可割裂的。破解制约教育发展和人才流动的瓶颈,要打“组合拳”。这需要国家各相关部门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我们期待政策的支持、氛围的形成,但大学要发展,不能只靠等。即便是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和体制作为支持,作为大学,仍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社会需求的提高。大学理应是一流人才的集聚地。我们不但要在为社会输送人才方面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更应在集聚人才、吸引社会各领域精英人才回流上多下功夫。

为此,大学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与社会、与企业建立联系,争取合作。在为学生创造成才条件的同时,也要给企业信心。通过我们的积极行动和诚恳的态度,使企业了解、认识到,与大学保持沟通、加强合作,是互惠双赢的好事,对企业来说是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企业活力的良性互动。

作为一所开放性的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很关注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勇于承担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这在哈工大与企业和其他高校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方面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哈工大已加入多个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科技合作,聘请企业中的高级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例如,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黑龙江省和全国多个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等。2009年,哈工大与国内其他8所名校结成中国首个名校联盟“C9教育联盟”。前不久,由哈工大牵头成立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此外,哈工大在本科生中实行按大类招生,在研究生中实施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分类培养,以及在培养方案中加强通识教育、增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环节,这些举措都是在为学生搭建更多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的平台,希望学生通过与企业、与社会各领域人才的交流,真正去感受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团队、什么是合作。同时,这些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社会精英人才回流不足所造成的大学师资结构单一的弊端。

以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学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郑南宁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一所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大学之大,育“大人”之谓也;大学之学,在于“明理格物”也。走过115年风雨历程的西安交通大学,迁校55年来扎根大西北弦歌不辍,精勤育人,见证跨越三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波澜壮阔。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个百年历程中,以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学生?西安交通大学以自身人才培养的实践正在回答这个问题。

在历史进程中探寻一流大学人才培养

以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学生?站在历史的长河和广袤的空间,这个问题离不开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大学的文化精神,特别是中国大学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大转变。因为高等教育不仅是单纯地培养大学生走出校门,更要担当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中国伟大复兴的使命,要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世界文明做出一个中国人理性的思考和应有的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从它的起源就带着历史的使命和民族的责任,十九世纪末清朝一批仁人志士立志学习西方,振兴中华民族,免受列强侵略。当时盛宣怀上奏朝廷,要学西方“实业报国”,于1896年创建的交通大学,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国立大学之一。中国大学的起源决定在未来漫长的发展演变中,社会对它的要求,国家对它的期望,以及历史和民族对如何办大学,成为人们心中一种抹不去的寄托与情怀。

承载着中华民族要发展、要强盛的历史责任和期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学习西方开始,在教育方式、教材内容、教师聘任等方面都体现出“学习西方高等教育,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人说交通大学是“东方的MIT”不足为奇,当时主政学校教育的福开森教务长及一半以上研究员都是聘请国外的学者,教材几乎都是MIT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唐文治校长,就非常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同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陶冶和培养,要求“当做一等学问,砥砺一等人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全盘学习前苏联。为适应新中国建设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1952年国家进行大的院系调整,合并私立大学,逐步文理分科,强调专业化教育。院系大调整,使人才培养更加强调专业性,这也是适应当时社会结构对人才培养需求所进行的模式转变。当然,中国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浩劫,曾迷失在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

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压抑了10年革新图变的力量,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迸发出春天的活力和喜悦。更多师生走进校门、走出国门,走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也让更多师生明白,大学承担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重任。这样的改革大潮,同时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大学必须做出严肃的回答。

在大学,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固然能让他们有着一定的个人成就感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回报,然而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是没有办法通过一堂课,让教师体会到价值和回报的。这就要求大学要把每个教师的个体创造性,通过教学组织起来,形成大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才培养。现在我们更加强调:教师不能为了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因为“人才培养”才是一所大学的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四步曲”塑造全面发展的学生

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始终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应对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营造育人新环境,建立学问和人生砥砺合一的教育?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授业,更要关注课外解惑,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富有交大精神和特质,有信仰、有理想的全面的优秀人才。从2003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先后进行了四项重大改革:提出“2+4+X”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工程坊”,推行本科生“书院制”,倡导“体育精神”的人才培养。

这“四步曲”就是用实践来回答: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教育在西安交通大学特定校园文化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四步曲”贯穿了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创新、实践、管理、文化”全过程,形成对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思考和实践。

第一步“2+4+X”:让更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为充分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各种优质资源,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开始探索“2+4+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4+X”是基于通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是本科前两年进行通识课程和宽口径专业基础教育,注重道德、行为、健康等方面的教育;“4”是将本科后两年的课程学习,与两年的硕士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本科生高年级引入导师制,重点是课程与教学组织的改革;“X”是针对不同的学科、学位论文的标准要求不一样,而实行的博士学习年限弹性制。在“2+4+X”中,强调通识类核心课程的学习,特设“自然科学与技术、文化传承、社会与艺术、生命与环境、世界文明”五大类核心课程,向大学生展现一个全新的对社会、对文明、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带来更宽阔、更深层次的思考。

2010年学校通过实施新版本科培养方案,对“2+4+X”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完善和升华,推行通识类核心课程,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让“因材施教”更现实,同时突出“工程实践”,给学生更多自由实现个性发展的空间。

在以“2+4+X”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中,如何才能让更多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西安交通大学先后以少年班、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医学实验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班等实验班,对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创新和实践,以钱学森教育思想为指导创办“钱学森实验班”,扩大学生的知识涉猎面,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强调艺术与科学的相辅相成,为国家在未来20-30年工程和基础交叉学科领域培养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第二步“工程坊”:让学生指尖上的创新闪光

培养创新的人才,使之具有创新的意识,必须创建一个培养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环境。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创建“工程坊”,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学生通过指尖来学习他感兴趣的知识,体会动手的愉悦,“小制作、大创造”,获取构思产品的能力。“工程坊”以承担学生教学实习、自由实践、项目实践为基本任务,并向全校学生的科技社团开放,解决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问题,通过学生跟实际的物理世界的交互来获得知识。

在“工程坊”自由实践活动中,学生靠兴趣驱动,进行各种工程实践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冲动和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插上梦想的翅膀。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机器人队通过“工程坊”实践,连续3年问鼎全国机器人大赛冠军,蝉联亚太区总决赛桂冠,智能车设计大赛、航空航天航模锦标赛等全国大学生竞赛中拔得头筹。“工程坊”不仅传承了西安交通大学“重实践”的历史和传统,而且与图书馆、校园网共同构成大学生在课外获取新知识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第三步“书院制”: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才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对每一个怀着憧憬走进大学校园的青年学生,大学之于他们,最重要的是人格养成,并找到个人的发展之路。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试点“书院制”,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同一书院居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自我管理,将学生睡觉的地方改变成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书院制”,学生专业学习所在的“学院”承担学生的大学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生活所在的“书院”侧重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养成,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互补,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成为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

学院教师作为书院的学业导师,辅导员作为书院常任导师,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分享大学生活。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服务于书院社区的管理员和来自不同专业学院的老师,这三支队伍紧密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大学生在校园里就应当“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彭康老校长的“三活跃”成为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目前,八大书院通过学生社团、网站建设、学生活动、体育俱乐部等,营造充满青春活力的书院特色和书院文化,打造适宜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大环境。

第四步“体育精神”:让追求卓越成为学生的习惯

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

我们培养出的人,要有宽阔的基础,扎实的理论,那还要有一种崇尚体育、追求卓越的精神。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体育中心”,逐步改变单一上课的体育课教学,组建各类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参加一两个体育俱乐部,培养同学们崇尚体育的精神,让体育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体育精神就是追求卓越,体现一种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服从规则、遵守公共的秩序。参加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运动员在一起共同参加一些体育项目,要有团队,要有合作。大学倡导体育精神对青年人的心智成长和行为养成意义重大。大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成为一个高尚和有理想的人,这是大学始终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西安交通大学自2009年以来,大力推行体育教师进书院,指导大学生体育社团和群体体育活动,实行体育学业导师制,关注学生的心智成长和行为养成,让群体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用一流的教育教学传承文化开创未来

大学是人类前进的灯塔,要用教育的理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西安交通大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是对百年交大自身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必将成为我们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征程的精神力量和历史激荡。

一个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一个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一流大学的文化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它必须能够培养出具有世界范围竞争力的人才,并且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学生首先就要把课上好。如果课堂教学做不好,一切无从谈起。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师要倾心地为学生讲述对课程的理解,不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还要融汇知识,要把前人的智慧、把正在发展的这门课的知识告诉学生,激发学生的一种冲动和激情,让学生听完这门课豁然开朗。

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但要追求学术卓越,还要注重软实力的建设,注重师生的价值观、道德和情操的教育,并尽最大努力将其贯穿于学校的办学思想之中。因为道德是维系我们社会正常秩序和进步的基本准则,道德也是科学精神的基础。我们要做出独创性的研究工作,自然要以很好的道德修养来做心理和思想上的保障,就像我们的杰出校友钱学森那样,内心始终拥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注重道德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地服务社会的意识。

我们培养学生注重道德教育,实际是要在基本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中国要走向世界,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打交道,而且要使得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人类和平与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从一个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的要求。大国走向强国,首要的标志就是国家的价值观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能够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所认同。

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使他们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和人类面对的各种挑战有更深远的认识。需要认真思考大学的使命,把目光和主要精力多投向如何实现最好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上,才能回答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需求的价值诉求。

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这所大学文化和精神的形成和产物,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一流的大学不是靠各种指标、数据堆积出来的,它要有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就,社会公认的杰出人物,并能为后人留下传奇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流大学的卓越。

热点聚焦

黄河“几”字湾地区:中国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经由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5省区形成“几”字湾流域,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十分罕见的能源富集区,包括甘、宁、蒙、陕、晋5省区接壤地带的庆阳、石嘴山、吴忠、鄂尔多斯、包头、乌海、巴彦淖尔、延安、榆林、大同、朔州、忻州、吕梁、临汾等14市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也是典型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

据初步统计,在这片41万平方公里国土内,煤炭探明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6.5%,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50%左右,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37.8%,原油探明地质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7.5%,钠盐保有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70%。

几年来,中央在沿海沿边建立了“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经济区,大大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快速发展。但在我国腹地华北和西北接壤部,像黄河“几”字湾这样的区域还没有国家级经济区。这里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打造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优势

黄河“几”字湾区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该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据初步统计,国家确定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6个集中在这一区域;每年约有占地区总产量2/3的煤炭运往全国各地,预计2010年煤炭外运量将达10亿吨;外送的油气和电力也在逐年增长。

西部大开发10年来,黄河“几”字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其他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该区域生产总值达10786亿元,占陕、甘、宁、晋、蒙5省区地区生产总值的36%;全部财政总收入2014.4亿元,占5省区全部财政收入的40%。其中3个市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其中鄂尔多斯和包头超过2000亿元,鄂尔多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4万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中,鄂尔多斯和包头稳居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前两名。

黄河“几”字湾经济区正面临着发挥优势、蓄势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一是受惠于继续扩大内需政策。发挥资源丰富、能源富集、市场广阔的优势,在新的起点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和跨区域重组不断深化。乘势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找准定位,错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能源需求旺盛。发挥比较优势,变能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是国家对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政策环境更加优越。

受限于趋同的产业结构

黄河“几”字湾横跨中西部接壤地带,亚欧大陆桥穿境而过,是我国西北边陲极为重要的战略腹地。但区内各市资源禀赋相近,产业结构趋同,又分属于5个省区,缺乏统一的资源调配和协调机制直接导致四大不良后果:

——产业和项目结构单一,极大地增加了产业运行成本和风险,抑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资源的综合与循环利用举步维艰。

——难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企业受到利益驱动,追求短期效益,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安全生产问题突出。

——极易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大大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作为能源富集区,没能形成强劲的国际话语权,弱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欧亚经济增长极的快速形成。建立国家层面的“乌金三角经济区”,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从区域总体上看,这一区域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1)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与全国相比, 尤其是与东部沿海省(区) 相比, 该区域属经济欠发达边缘地区。这与该区域长期以资源开发为主、加工业不发达、尚未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有密切关系。据统计,黄河沿岸有2/3 的县是贫困县, 仅黄土高原地段就有126 个国家贫困县, 该区域经济发展任务繁重。

(2)生态环境脆弱。黄河“几”字湾经济区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干燥, 降水量低, 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迁和人为因素的交互作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普遍降雨量仅在200-350毫米之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水资源极度缺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3)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资源型产业特征明显。长期的大规模开发, 给当地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统一规划腹地经济增长带

构建黄河“几”字湾经济区,必须创新体制,健全机制,强大资源整合,促进整体竞争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1)中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增长极。以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为引领,以发挥综合比较优势为主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将黄河几字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腹地战略支撑点。

(2)加快向西北开放的战略基地。充分发挥黄河“几”字湾向西北开放第一桥头堡和廊道作用,深化中国—中亚经济合作,着力推进面向中亚、西亚、东北亚乃至欧洲国家的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加快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形成东联西出、北融南通的创新平台和向西向北开放的战略基地。

(3)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有序加强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产业链以及新能源开发力度,建设成为集煤炭、电力、煤制天然气、天然气、成品油、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一体的、我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供应基地。

(4)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基地。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为核心,通过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黄河“几”字湾区域经济大发展,将其建设成为中亚、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的“稳定器”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通过统一规划黄河“几”字湾区区域,进一步强化区域内经济中心间的有机衔接与发展,形成产业发展轴线,吸引产业向轴线集聚,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点轴贯通,进而形成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生态化点轴系统,促进国家“腹地新区”的繁荣发展。

统筹规划腹地新区,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繁荣与富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极大提高社会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推动毗邻地区间的产业协调及有序发展,强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高黄河水资源效能、优化黄土高原及中下游生态;促进“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构想的深入实施。黄河“几”字湾经济区的战略地位,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和国家能源战略的强力推进将凸显重要。

中共党史

两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转折——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研究

曲青山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将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一比较和对照,对于我们认真学习和回顾党的历史,准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的重要节点,深刻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经验,是大有裨益的。

历史背景之比较

遵义会议是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与分析和总结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有关。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王明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进入中央政治局,以其为主要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开始在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王明的“左”倾错误使党在白区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使中央根据地和红军的工作也受到极大影响。其所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出苏区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左”倾主义者又惊慌失措,犯了军事上的逃跑主义错误,处处被动挨打,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引起广大红军将士的强烈不满,对中央的军事领导也产生了怀疑。在全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酝酿着要求纠正错误、改变领导的意见。许多人深感焦虑,认为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党和红军就难以摆脱极为被动的困境。中国革命处在危急的关头,党和红军向何处去?历史对此给予了呼唤,提出了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和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党员和干部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从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看,承载重大历史使命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的召开,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它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的大势、趋向和潮流,符合党心、军心和民心,这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条件之比较

有了开会的需求,会议能否召开并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开会的条件,有相关积极因素的聚合。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都具有许多独特的历史条件。

首先,这两次会议都是党独立自主召开的会议。尽管召开遵义会议时,中国共产党还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一些重大决策须向共产国际汇报,并得到批准和认可。但是,1934年8月,由于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电台遭到敌人破坏,上海局与瑞金失去了无线电联系。于是,一段时间里在瑞金和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也就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这给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创造了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党完全独立自主召开的会议。

其次,这两次会议都有个准备和酝酿过程。遵义会议召开前,党中央已经连续召开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不同思想、观点、意见已经开始交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党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要决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已经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并经过充分讨论达成共识。而且在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全党、全国已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并取得成效,这就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两次会议都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两次会议都发扬党内民主,开展了积极的思想斗争,党内民主得到发扬。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遵义会议上,王稼祥、张闻天等支持毛泽东,在会上形成了多数。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三省视察,走一路讲一路,发表了许多意见。这些意见很快取得一定共识。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内民主得到极大发扬,与会者畅所欲言,把会议开成了一个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会议。

第四,这两次会议都出现了众望所归的党的领袖和核心人物。在遵义会议上,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历史选择了邓小平。毛泽东和邓小平之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绝不是偶然的。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军事指挥和组织能力已经在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在几次反“围剿”战争中得到充分展示。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再次复出后,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1975年大刀阔斧进行了全面整顿,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时势造英雄,在重大历史转折的关头召开会议,必须有引领时代潮流、指引前进方向的领袖人物出现。如果缺乏这个条件,这种转折也是不会成功的。

开会方式和内容之比较

遵义会议是党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召开的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是两个不能截然分开的会议,中央工作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则以中央全会的法定组织程序,确认了中央工作会议的成果。

从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会方式和内容来看,两个会议具有一些不同点:遵义会议是在战争年代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和平年代召开的;遵义会议开会的时间比较短,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只开了3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开了5天,而如果将此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开会时间加在一起,则开了41天;遵义会议上博古(秦邦宪)、李德拒绝批评,不承认错误,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就“两个凡是”问题作了自我批评,承认这两句话“考虑得不够周全”,“在不同程度上束缚了大家的思想,不利于实事求是地落实党的政策”。

在开会方式和内容上,两个会议具有很多相同点。首先,这两个会议都改变或调整了原定会议议程。遵义会议原定议程是,博古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主报告),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后来张闻天在会上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被称之为反报告。毛泽东在会上作长篇重要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此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毛泽东的发言引导了会议走向,确定了会议基调,会后根据与会多数人特别是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开得比较顺畅和明确,但为此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也调整了议程。中央工作会议原定议题是讨论经济工作。从分组讨论开始,就有人提出要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平反的重大问题。陈云在东北组发言,提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受到与会同志的热烈响应。会议超出原定议题,成了一个为全面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作准备的会议。在闭幕会上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提出了实现历史转折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重大、最关键的问题,指明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和前进方向,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其次,这两个会议确定议程、调整和增加议题,都是从当时最紧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入手。遵义会议把军事问题和第五次反“围剿”经验教训总结以及组织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而中央工作会议将党内外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重大冤假错案的平反问题增加到议题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中央政治局关于从1979年起把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建议作为全会的主要任务。

第三,这两个会议对“左”倾错误路线和方针开展了批评和斗争。遵义会议虽然未涉及政治路线的对错,但对军事指挥上的失误进行了批评。会议揭发和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单纯防御路线的错误,批评了博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辩解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进行了严肃批评,并对几位中央领导人在粉碎“四人帮”后工作中的错误提出了批评。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后分别将大家的思想最大限度地统一到毛泽东的重要发言和邓小平的重要讲话上来。

第四,这两个会议都进行了重大人事变动和调整。遵义会议作出了几项重要决定,其中三项都与组织人事有关。一是毛泽东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升为常委,王稼祥由政治局候补委员升为政治局委员。二是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三是取消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恢复红军领导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的权力,同时周恩来还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认真讨论和酝酿,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增选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增补黄克诚、宋任穷等9人为中央委员,选举产生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陈云为第一书记,邓颖超为第二书记,胡耀邦为第三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如此重要的会议,只有进行组织人事变动和调整,才能改变力量对比,调整和改造领导层和有关工作机构。

策略和发展完善过程之比较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开得成功,还注意了开会策略,讲究了工作的艺术性。遵义会议在开会的过程中,只在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上进行讨论,没有涉及六届四中全会的政治路线。之所以这样做,如邓小平后来所说:“就是要把犯错误的同志团结起来,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正确处理党内问题的政策,使大家团结起来了,渡过了最困难的时刻,完成了长征。”遵义会议由于采取了这种策略,形成了党内的最大共识,也为共产国际后来的认可创造了条件。中央工作会议在小组讨论时,也有人提出对“文化大革命”怎么看的问题,但是中央没有对这个问题匆忙做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对“文化大革命”全面的总结留待以后适当时候去做。这也是从全局和长远方面考虑问题的一个策略,如果条件不成熟硬要做结论,就会造成党内的不团结、不统一。

从两个会议的发展完善过程看,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就是会议本身,广义则是会议涉及的主题和内容,以一个整体去看待,作前展后延,将完成会议的历史使命看作是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两个会议召开前的相关会议是发展过程,召开后的相关会议是完善过程。遵义会议前发展过程的会议是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会后完善过程的会议是“鸡鸣三省”常委会、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以及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六届七中全会和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发展过程的会议是中央工作会议,会后完善过程的会议是十一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

重要成果和历史意义之比较

对于遵义会议,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正式作出结论。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次作出结论。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正式作出结论,党的十二大、十四大、十七大报告以及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有关讲话中也有论述或评价。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遵义会议“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决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实际作用来看,邓小平实际已经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综上所述,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历史作用和影响,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载入了史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会愈加凸显。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好这两次会议的伟大精神,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理论天地

文化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需关注承载着中国人美好价值理念的文化符号的创制及传播

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要发展承载着主流价值观的流行文化

提升文化软实力,应关注文化民生,培育民众的文化素质

沈壮海

随着“文化软实力”之说渐为人知,文化是实力、文化即国力等思想观念也随之更为深广地流行于世。“软实力”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系统阐发者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理论体系中反复论证文化这种软实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多种角度表达了他对哪种文化才能够生发软实力的回答。当然,这位美国学者更多的是依据他眼中的美国文化的一系列特质而展开其论说的。

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具有支撑发展、推动前进的力量,即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成为软实力,那么,文化是如何成为软实力的?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先进的文化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段上,只有那些真正反映时代精神和前进方向、居于制高点上的先进文化才能够引领社会的文明进步,才能够从之者众、服之者广,感人深且易人易,成其为真正的实力。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吴起镇一场新秧歌演出之后,一个士兵“把自己的手捆起来,跑到连长那里请求处罚”,坦白自己“想开小差……还想组织别人开小差”,且“棉衣里缝了法币”。毛泽东赞之曰:“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的力量。”他指出,之所以“早几年那种大戏、小说……不能发生这样的力量”而新秧歌能够发生这样的力量,正因为新秧歌“反映的是新政治、新经济”,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在异质文化的相遇中,不同文化的势位与流向,同样反映着不同文化先进性与实力的不同。近代史上,国人关于西方文明“挟风鼓浪,蔽天而来,叩吾关而窥吾室”,而中华文明“如败叶之遇疾风,无往而不败衄”的悲叹,关于“中欧交通以来,欧洲文化逐渐敷布东土”,“各种新思想、新学说,犹如怒潮,输入中国”的感慨,至今仍留给我们深刻警醒。当下,在全球文化激荡愈益猛烈的境遇中谈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先进性、发展先进的文化,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当为软实力建设的首要战略。与此相应,推进文化创新,尤其是文化内容的创新,更突显出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仍然不难发现,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与迅速提升正激起国人更多的文化寻古情怀;较之文化体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仍然步履蹒跚;我们仍然习惯于向世人展示文化的传统中国而非现代中国;不少地方仍然满足于在文化复古仿建中“繁荣文化”,希冀于考古新发现、名人故里争抢中成为“文化强县”。提升文化软实力,在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当更强劲地唤醒“新文化”意识、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有魂的文化

价值是文化之魂。在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中,价值观都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基本气质。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决定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即是价值体系建设。实际上,即使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其最核心、最首要的软实力资源,也正是价值观而不是其他。在约瑟夫·奈看来,任何一种软实力资源,之所以能够生发出吸引人甚或“同化性”的魅力,即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在于其价值观所具有的能够激发起人们激情、渴望和梦想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推出相关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以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极其注重赋予这些符号和产品以特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元素。日本将“动漫文化大使”的称号授予“哆啦A梦”,正是要它传递“普通的日本人在怎样思考、怎样生活、希望怎样地创造未来”等信息。美国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被称为“铁盒里的大使”,也是因其巧妙而又鲜明地蕴含和传播着“美国价值观”。抽去了核心价值的文化,只能流为肤浅的、软而无力的文化式样,而绝不能成其为“软实力”。或谓文化传播使文化实力增值,但应当看到的是,这种增值首先需要价值为文化“赋值”,否则“增值”无从谈起,未经或缺乏价值“赋值”的文化传播不可能久远。或谓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软与硬的结合体,支撑着文化成为软实力。我们不能否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但同样需要看到的是,离开价值蕴含,文化产业更多地只能留下其经济意义而非文化意义,更多地只能支撑硬实力的发展而非软实力的提升。那些标着“中国制造”印记、贴着异域文化符号、承载着相应价值观的文化产品,远不能说发挥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加关注承载着中国人美好价值理念的文化符号的创制及传播,从多种维度有效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元素。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能够流行的文化

在当今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乃至文化国力的竞争中,流行文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软实力无处不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其流行文化承载着美国价值观行销全球各地。约瑟夫·奈高度评价流行文化对美国软实力的意义,他借用诗人卡尔·桑德堡的话表达自己对流行文化软实力价值的肯认:“好莱坞虽不如哈佛纯净,但不管怎样,触角伸得更长。”在他看来,正是承载着“开放、流动、个人主义、反对墨守成规、多元化、自愿、以民为本和自由等特征的价值观”的流行文化,塑造了美国“令人兴奋、具有外国情调、富饶、强大、有吸引力、引领潮流——处于现代化和创新的前沿”的形象,发挥着“虽无铁链但却束缚人心”的作用。约瑟夫·奈坦言,“流行文化的吸引力帮助美国达到了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标”,如“二战后欧洲民主的重建”以及“获取冷战的胜利”。他还形象地描述了此中流行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柏林墙早在1989年倒塌之前就被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如果不是多年来西方文化形象在柏林墙倒塌前就对其进行了渗透和破坏,锤子和压路机也不会管用。”当然,我们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及流行文化的重要性,与约瑟夫·奈的立论出发点明显不同。但其对流行文化与软实力之间关系的阐述,却启示着我们高度关注流行文化的软实力意义。然而,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吸引力还极其微弱。2008年上半年,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等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美国6个国家的有关调查显示,被调查国家的公民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平均值在7.8至8.6之间,但对中国流行文化吸引力的评价,平均值却跌落到了5.5至6.4之间。文化软实力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还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如何推进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对接,如何繁荣发展承载着主流价值观的流行文化,从而增强主流文化的流行性、大众性是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 一定是转化为民众素质的文化

作为人的创造的文化只有为人所掌握的时候,才会获得展现其力量的根据;为文化所武装起来的人越多,文化所能够生发的力量也就越大。文化之成为软实力的一切要素,都只有通过具有相应素质的“人”才能够得以点活,成为有效的要素。因此,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关键在其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古往今来许多大国的兴衰,都演绎着这样的道理。英国学者S·A·M·艾兹赫德曾将公元1650年至1833年之间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概括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成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和西方最先进的国家之间就已经存在着巨大鸿沟”。作者用来解释“中国的相对停滞”和“欧洲无法阻挡的生机与活力”重要角度之一便是教育——识字率。他指出:“18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欧洲西北部,见证了文化教育从城镇到乡村的突破,从精英阶层到普通民众的拓展。”但18世纪的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国在18世纪经历了文化能力的退缩,从乡村向城镇萎缩,从普通大众缩小到精英阶层。中世纪时,中国由于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由于新儒学和像杭州、苏州、泉州这些大都市的发展,在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方面都享有难以匹敌的比率……但到了19世纪,中国的识字普及率在城镇下降到50%、在乡村下降到25%,就算城乡人口之比是1∶4,有识字能力的人也仅占总人口的30%。这一比率远远落后于1800年英国的平均水平,英国当时的情况是67%的男性、51%的女性都接受过教育。”显然,作者是将这种“文化能力的退缩”作为其分析中国国力及其在世界格局中位置变化的重要角度。在近代中国,“文化能力的退缩”不断加剧。当时间从公元1800年再推进100年之后,梁启超更是以悲怆之笔记述了这种“文化能力的退缩”,并从这种“退缩”中探寻“中国积弱之源”:“四万万人中,其能识字者,殆不满五千万人也。此五千万人中,其能通文意、阅书报者,殆不满二千万人也。此二千万人中,其能解文法执笔成文者,殆不满五百万人也。此五百万人中,其能读经史,略知中国古今之事故者,殆不满十万人也。此十万人中,其能略通外国语言文字,知有地球五大洲之事故者,殆不满五千人也。此五千人中,其能知政学之本源,考人群之条理,而求所以富强吾国进化吾种之道者,殆不满百数十人也。”作者不得不悲叹,“以此而处于今日脑与脑竞争之世界,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天下之险象。孰有过此者也!”中外两位学者将文化能力与国力紧密联系的深刻分析,至今仍给人以震撼性启示。更加关注教育发展,更加关注文化民生,大力培育民众的文化素质,文化软实力才有牢不可摧的深厚根基。

(作者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名词解读

软实力 硬实力巧实力

“软实力”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在1993年提出,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其“软实力”的提出意在巩固美国在冷战后的霸权地位,但是这个概念的提出也为人们思考文化与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思维,很快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软实力又称文化软实力,是指该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动力和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国土资源、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现实物质力量及其对外强制他国的能力。硬实力与软实力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巧实力”是“软实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进一步发展。“软实力”的创始人约瑟夫·奈为反驳一些人认为“只要有软实力就可以产生有效的外交政策”这一错误看法,2003年就提出“巧实力”这一概念。2004年,针对“9·11”后美国保守主义者实行的“单边主义”战略遭受重创,美国国际声望和影响力日趋下降,美国安全与和平研究所苏珊尼·诺瑟在《外交》杂志上发表题为《巧实力》的文章,正式提出并阐释了“巧实力”。文章指出:“必须实行这样一种外交策略,不仅能更有效地反击恐怖主义,而且能通过灵巧地运用各种力量走得更远,在一个稳定的盟友、机构和框架中增进美国的利益。”可见,“巧实力”并非一种新的实力,而是整合运用“硬实力”、“软实力”的一种整体策略,其要旨在于综合运用软、硬实力的灵活性。

美国人权

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1年4月10日)

2011年4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表《2010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歪曲指责,却对自身糟糕的人权状况熟视无睹,很少提及。为了敦促美国正视自身的人权问题,我们特发表《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

一、关于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

美国是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国家,公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美国每年约有1/5的人成为各种犯罪行为的受害者,这一比例居全世界之首。(注1)美国司法部司法统计局2010年10月13日的报告显示,美国12岁以上公民2009年共经历430万起暴力犯罪、1560万起财产犯罪和13.3万起个人盗窃犯罪,犯罪率为每千人17.1起。(注2)美国多座城市犯罪率激增。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平均每10万名居民经历暴力犯罪2070多起,成为美国最危险城市。(注3)底特律市每年发生恶性暴力案件1.5万多起,平均每10万人经历暴力事件1600起。2010年,美国费城、芝加哥、洛杉矶、纽约四大城市的凶杀案件均比2009年增多。(注4)2010年3月29日至4月4日,洛杉矶郡一周发生25起凶杀案;2010年上半年,洛杉矶郡凶杀死亡人数高达373人。(注5)截至11月11日,纽约市共发生凶杀案464起,较2009年同期的400起增长16%。(注6)

美国枪支管理松懈,泛滥成灾。路透社2010年11月10日报道,美国是全世界私人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在3亿人口中,有约9000万人共持有2亿支枪。2010年6月28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裁定,宪法第二修正案确保个人拥有枪支的权利适用于各州和地方枪支控制法,从而将美国人以自卫目的拥有枪支的权利扩及全国。(注7)田纳西州、亚利桑那州、乔治亚州和维吉尼亚州允许在酒吧里携带装有弹药的手枪。还有另外18个州允许在提供酒精饮品的饭店里携带武器。(注8)仅田纳西州就有30万人被允许携带手枪。《华盛顿时报》2010年6月7日报道,2008年11月,美国当月购买枪支的人数增长了45万,同比增长10倍。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美国购买枪支者增长了250万人。(注9)美国大学枪击案频发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1年2月21日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州即将通过一项新法,允许其38所公立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在校园中带枪。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学校中就读的50万名学生可以持枪上学。此前,犹他州已通过类似法律。

枪杀事件高发,血案不断。据统计,美国每年发生1.2万起持枪凶杀事件。(注10)美国司法部2010年10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暴力犯罪中有22%使用了武器,47%的抢劫犯罪使用了武器。(注11)2010年3月30日,华盛顿特区5名男子驾车向人群扫射,造成4人死亡、5人重伤。(注12)4月,芝加哥在一天内发生6起枪击案,造成16人受伤,其中2人重伤。(注13)4月3日,洛杉矶北好莱坞一家餐厅发生重大枪击事件,导致4人死亡、2人受伤。(注14)5月29日到5月30日,芝加哥发生多起枪杀案,造成21人受伤,1人死亡。(注15)6月,芝加哥一个周末就有52人被枪击中。(注16)5-7月间,接连有3名芝加哥警察被歹徒枪杀。(注17)仅在2010年7月一个月内,芝加哥就有303人遭到枪击,其中33人死亡。11月5日至8日,奥克兰市发生多起枪击案,造成4人死亡、至少5人受伤。(注18)11月30日,威斯康星州马里内特县一名15岁少年持枪闯入自己就读的中学,劫持24名同学和1名教师。(注19)2011年1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员加布里埃尔·吉福兹在亚利桑那州图桑市遭枪击,并造成6人死亡,12人受伤。(注20)

(注3)美联社,2010年11月22日。

(注4)《今日美国报》,2010年12月5日。

(注6)《华盛顿邮报》,2010年11月12日。

(注7)《华盛顿邮报》,2010年6月29日。

(注8)《纽约时报》,2010年10月3日。

(注9)《华盛顿时报》,2010年6月7日。

(注10)《纽约时报》,2010年9月26日。

(注12)《华盛顿邮报》,2010年4月27日。

(注17)《芝加哥论坛报》,2010年7月19日。

(注18)《世界日报》,2010年11月11日。

(注19)abcNEWS,2010年11月30日。

(注20)《洛杉矶时报》,2011年1月9日。

二、关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美国政府侵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情况相当严重。

公民隐私遭到侵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2010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1日到2010年6月2日,有超过6600名游客在港口过境处遭受电子设备搜查,其中近一半是美国公民。《华尔街日报》2010年9月7日报道说,美国国土安全部因为一项允许在没有一个合理怀疑的情况下,可以搜查和扣押便携式电脑、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政策而被起诉。该政策没有对国土安全部扣留游客电子设备的时间和被搜查、复制和扣押个人信息的范围作任何限制,也没有司法程序和监督方面的规定。2010年7月17日,哥伦比亚记者霍尔曼·莫里斯受邀赴哈佛大学担任一年访问学者遭拒签,理由是根据美国有关禁止支持恐怖分子入境法案而作出的决定。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位名叫亚瑟阿福的阿拉伯裔美国人发现联邦调查局在他的车上安置跟踪器。2010年8月,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亚洲法律联盟和《旧金山湾区卫报》提起一项诉讼,请求促进联邦调查局公开关于湾区穆斯林组织的调查和监视记录,而旧金山联邦调查局以“调查仍在继续”为借口拒绝对此事作任何评论。(注21)2010年10月底,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再次提高美国机场安检级别,对乘客实行全身透视X光扫描,并声称旅客不得以宗教信仰为借口拒绝安检扫描。由于这种全身扫描可使乘客裸体形象在扫描仪上暴露无遗,所以遭到广泛批评。一些民权组织认为安检侵犯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个人隐私权以及宪法规定的保障公民不受非法搜查的权利。(注22)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和美国旅行协会目前已经接到数千例对机场安检的投诉。(注23)

警察滥施暴力和刑讯逼供现象严重。据美联社2010年10月14日报道,在过去10年中,纽约市为解决当地涉警察局投诉而支付的赔偿金达9.64亿美元。其中,一名手无寸铁的男子在自己举办婚礼当天被警察连开50枪打死,涉案警察被判无罪,而纽约警察局只是给钱了事。(注24)由此可见,在标榜“司法公正”的美国,上述遇害者哪有什么公正? 2010年6月,陪审团判处芝加哥前警长因涉嫌虐囚犯有伪证罪和妨害司法公正罪,他与同事被控用恐吓、窒息和燃烧嫌疑人的方法获取口供。(注25) 《芝加哥论坛报》2010年5月12日报道,芝加哥警察局被控在没有合法授权的情况下对嫌疑人进行逮捕、铐在墙壁或金属长凳、不提供正常三餐、很少休息、不提供床铺浴室等“软酷刑”获取非自愿供述。据报道,2010年3月22日,俄勒冈州波特兰市一名警察开枪打死一名无家可归者。(注26)4月3日,洛杉矶威斯敏斯特警察局两名警察拦车绑架并强奸了一名25岁女子。(注27)4月17日,华盛顿州西雅图市警察在抓捕一名拉丁裔嫌犯时,对其进行殴打,并使用种族歧视语言谩骂。(注28)3月24日,休斯敦8名警察殴打一名涉嫌盗窃的15岁黑人少年查德·霍雷,该少年倒地求饶,但警员继续殴打。最终,只有4名警员受到指控和开除处分。(注29)8月11日,乔治王子县警察在追捕一辆被盗面包车时开枪打伤3人,死者家人质疑警察开枪的合法性,因为车上的人没有开枪。(注30)9月5日,洛杉矶警察开枪将一名危地马拉裔移民打死,引发骚乱,警察向人群发射橡胶子弹,并拘捕22人。(注31)11月5日,洛杉矶法院对在2009年枪杀奥克兰市乘客的湾区捷运警察梅塞尔从轻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引发民众抗议示威,警方拘捕了150多名示威者。(注32)

美国一向自诩“自由的乐土”,但是美国被剥夺自由的囚犯数量居世界之最。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报告表明,美国每100个成人中就有一个在监狱服刑,这个数据在1970年为1/400。按目前发展速度,到2011年,美国监狱关押人数将增加13%,达到170万人。囚犯激增,监狱暴满。加州监狱关押着16.4万名囚犯,是监狱容量的2倍。(注33)华盛顿特区一个青少年矫治中心严重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约有550人,但只有60张床位,很多少年因无法得到有效管制而再次违法或成为暴力犯罪的牺牲品。(注34)监狱管理混乱,囚犯待遇恶劣,时常发生骚乱。《芝加哥论坛报》2010年7月18日报道说,库克郡在押女嫌疑犯向警察局投诉,指控她们在被关押期间分娩时,被带上手铐或脚镣,致使身心受到严重伤害。2010年10月19日,加州卡利帕特里亚一所监狱发生骚乱,至少有129名囚犯参与群殴,2人被狱警枪毙,另有10余人受伤。(注35)美联社2010年11月30日公布的视频显示,被称为“格斗者学校”的衣阿华州监狱发生了囚犯斗殴,被殴打的囚犯从监狱窗口向看守求救,看守却袖手旁观,直至被打者失去知觉,才将殴打者铐起来。(注36)

美国冤案错案频发。据统计,在过去20年内,美国共有266名含冤入狱的嫌疑犯在经过DNA鉴定后,被无罪释放,其中包括17名已被判死刑的嫌疑犯。(注37)《华盛顿邮报》2010年4月23日报道,华盛顿特区警方承认对一名14岁少年起诉的41项罪名是错误的,其中包括4项一级谋杀罪名,而该少年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些罪名。伊利诺伊州威尔郡和宰恩市警察局各对一名嫌疑犯进行刑讯逼供,采取各种非法手段逼迫其承认杀害自己女儿,两人已分别在监狱被关押了8个月和5年,后经过DNA鉴定被宣判无罪释放。另一位名叫吉布斯的人被错判杀害一名妓女遭监禁19年,直到2010年6月,纽约市才支付62岁的吉布斯990万美元赔偿。(注38)

美国一向以“民主的灯塔”自居,而实际上,美国的民主是金钱的民主。《华盛顿邮报》2010年10月26日报道,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候选人募集的资金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了15亿美元。2010年11月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共花费39.8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花费最多的一次选举。此次选举中许多利益集团纷纷捐赠。据统计,利益集团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共筹集到8000万美元资金,远远高出2006年的1600万美元。其中一个较大的捐助组织爱荷华州的美国未来基金会已向共和党捐助了700万美元。另一个非营利组织60岁以上长者协会在中期选举广告上的投入高达700万美元。美国州、县、市镇雇员联合会仅10月22日至27日,就花费了1.039亿美元。(注39)美国人对选举过程中的巨额开支十分不满,《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做的一次民调显示,80%的美国人认为限制选举开支十分重要。(注40)

美国极力标榜和鼓吹互联网自由,而实际上,美国对互联网的限制相当严格。2010年6月2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国家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通过对2002年国土安全法案的修正案《将保护网络作为国家资产法案》。修正案规定联邦政府在紧急状况下,拥有绝对的权力来关闭互联网,再次扩大了联邦政府在紧急状况下的权利。这只是目前美国政府对互联网限制的第一步,第二步是运营网站须经政府许可以及个人身份信息验证。(注41)美国一向在互联网自由问题上对人对己实行双重标准,对外要求别国提供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自由”,并以此作为外交施压和谋求霸权的重要工具,对内则对互联网进行严格管制。BBC2011年2月16日刊文指出,美国政府在鼓动“封闭社会”的人民争取互联网自由并对这些国家政府的新闻管制提出质疑的同时,却在本国设立法律封锁以缓解维基揭密网发起的挑战。美国政府在国内对电子信息的自由流动非常敏感,但在国外却设法对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运用外交手腕。美国《外交政策》网站的文章也承认,“美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态度依然充满问题和矛盾”。(注42)

(注21) 《华盛顿邮报》,2010年10月13日。

(注22) 美联社,2010年11月16日。

(注23)《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0年11月20日。

(注24)《侨报》,2010年10月15日。

(注25)《波士顿环球报》,2010年11月5日。

(注26)《侨报》,2010年4月1日。

(注27)《洛杉矶时报》,2010年4月6日。

(注28)《西雅图邮报》,2010年5月10日。

(注29)《休斯敦纪事报》,2010年5月4日、2010年6月23日。

(注30)《华盛顿邮报》,2010年8月14日。

(注31)《纽约时报》,2010年9月8日。

(注32)《圣弗朗西斯科纪事报》,2010年11月9日。

(注33)《华尔街日报》,2010年12月1日。

(注34)《华盛顿邮报》,2010年8月28日。

(注35)《侨报》,2010年10月20日。

(注36)《侨报》,2010年12月2日。

(注37)《芝加哥论坛报》,2010年7月11日。

(注38)《纽约时报》,2010年6月4日。

(注39)《纽约时报》,2010年11月1日。

(注40)《纽约时报》,2010年10月22日。

(注42)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2011年2月17日。

三、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是,美国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却每况愈下。

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2007年12月至2010年10月,美国共减少750万个职位。(注43)据美国劳工部2010年12月3日公布的数据,2010年11月,美国失业率为9.8%,有1500万人失业,其中41.9%的人失业27周或更长时间。(注44)加州2010年1月失业率高达12.5%,创加州历史上最高失业记录,其中8个郡的失业率高达20%。(注45)纽约州2010年10月失业率为8.3%,近80万人失业,约52.7万人领取失业福利。(注46)残疾人的就业状况更加糟糕。据美国劳工部2010年8月25日公布的数据,2009年,残疾工人失业率为14.5%,近1/3的残疾人只做兼职工作,有学士或以上学位的残疾人的失业率为8.3%,高于非残疾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的4.5%。(注47)2010年7月,残疾人失业率高达16.4%。(注48)2009年,2.1万多残疾人因遭受就业歧视向美国就业机会均等委员会投诉,比2008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10%和20%。(注49)

贫困人口比例创新高。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9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美国贫困人口达4400万人,比2008年增加400万,贫困率达14.3%,创1994年以来最高。(注50) 2009年,密西西比州的贫困率高达23.1%。(注51)佛罗里达州贫困人口达2700万。(注52)纽约市18.7%的人生活在贫困中,比2008年增加4.5万人。(注53)

饥饿人口大幅增加。美国农业部2010年11月发表的报告显示,2009年,美国有14.7%的家庭面临食品短缺,(注54)比2006年增长近30%。(注55)有5000万人生活在没有足够食物的家庭。接受紧急食物援助的家庭从2007年的390万户增加到2009年的560万户。(注56)2007年5月到2010年9月,美国领取食物券人数从2600万人增至4200万人,每8个美国人中有1人在使用食物券。(注57)在过去4年里,31.6%的美国家庭多次经历过至少两个月的贫困时期。(注58)

无家可归者激增。《今日美国报》2010年6月16日报道,2008至2009财政年度,美国无家可归家庭增加了7%,达到170129户。无家可归家庭在政府提供的救助中心借住的时间由2008年的30天增加到2009年的36天,另有大约80万家庭借住在亲友家。美国学校中无家可归的学生数量增加到100万,比之前的两年增加了41%。(注59) 2009年,纽约市新增了30%无家可归家庭,(注60)无家可归者增加到3111人,另有约38000人居住在收容所中。(注61)新奥尔良的无家可归者有12000名。(注62)洛杉矶郡有约25.4万人在一年中有过无家可归的经历,约8.2万人常年如此,其中一半是非裔美国人,33%是拉丁裔人,20%是退伍老兵。(注63)美国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士兵退伍一年半后就可能沦为无家可归者,每年大约有13万退伍老兵成为无家可归者。(注64)美国全国无家可归者援助联盟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起,有超过1000起针对流浪者的暴力行为,造成291人死亡。(注65)

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连年递增。《今日美国报》2010年9月17日报道,2009年,美国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从2008年的4630万人增加到5070万人,是连续第9年增加,已占到总人口的16.7%。美国平均每天有68名65岁以下的成年人因缺乏医疗保险而死亡。美国疾病防控中心2010年11月的报告显示,美国16至64岁成年人中,无医疗保险的比例高达22%。(注66)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健康政策研究所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09年,65岁以下的加州成年人中,24.3%的人没有医疗保险,人数由2007年的640万上升到2009年的820万。没有医保的儿童从2007年的10.2%上升到2009年的13.4%。(注67)

(注43)《纽约时报》,2010年11月19日。

(注45)《洛杉矶时报》,2010年3月11日。

(注46)《纽约时报》,2010年11月19日。

(注47)《华尔街日报》,2010年8月26日。

(注48)《华尔街日报》,2010年8月26日。

(注49)《世界日报》,2010年9月25日。

(注50)《纽约时报》,2010年9月17日。

(注52)《华盛顿邮报》,2010年11月19日。

(注53)《纽约每日新闻》,2010年9月29日。

(注55)《华盛顿邮报》,2010年11月21日。

(注56)《侨报》,2010年11月16日。

(注57) 美联社,2010年10月22日。

(注58)《环球邮报》,2010年9月17日。

(注59)《华盛顿邮报》,2010年9月23日;《今日美国报》,2010年7月31日。

(注61)《纽约时报》,2010年3月19日。

(注62)《新闻周刊》,2010年8月23日。

(注65)《纽约时报》,2010年8月18日。

(注66) 路透社,2010年11月10日。

(注67)《侨报》,2010年3月17日。

四、关于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联社2010年5月20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有61%的受访者认为西裔受到明显歧视,52%的受访者认为黑人受到明显歧视。《纽约时报》2010年10月28日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美国拉丁裔居民表示,歧视已成为了他们每天面临的主要问题,近3年来这一问题已更加严重。

少数族裔不享有与白人平等的政治地位。在纽约市,非西裔白人仅占人口总数的35%,但70%以上的纽约市政府高官为白人。2009年任命的3位副市长和6位局长都是白人。目前,纽约市政府确认的80位“关键”人员中,白人占79%。在321位市长顾问或向市长直接报告的局长、副局长、总顾问中白人占78%。在必须居住在纽约市并对政府政策和日常运作最具影响力的1114名市政府员工中,白人占74%。(注68)

少数族裔在就业和职业上受到歧视。黑人在升迁、福利、任职等多方面均遭受不公平待遇或排挤。(注69)据报道,有1/3的黑人在工作中遭遇过种族歧视,但其中只有1/16的黑人会因此投诉。《华盛顿邮报》2010年10月15日报道,华盛顿特区消防和急救中心的30名消防员认为,其所在部门存在种族歧视现象,对黑人工作人员实施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一位在农业部工作的非裔女士雪莉·谢拉德因在工作中表现出对白人的不满而被解雇。据悉,农业部因为过去几十年对黑人农民的歧视问题将要赔偿12.5亿美元。(注70)《纽约时报》2010年9月23日报道,截至2009年9月30日,在美国,穆斯林劳动者因在工作中受到严重歧视,已提出了803起诉讼,比2008年上升了20%。

少数族裔失业率高。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局报告,2010年7月,在美国16-24岁的年轻人中,白人失业人数为298.7万人,失业率为16.2%;非裔失业人数为99.2万人,失业率为33.4%;亚裔失业人数为16.5万人,失业率为21.6%;西裔和拉美裔失业人数为88.4万人,失业率为22.1%。(注71)联合国非洲人后裔问题专家工作组2010年8月在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的访问美国报告中称,美国非裔人口的失业率比白人高4倍,纽约市消防队雇佣的1.1万名消防员中,仅有300名非裔,而非裔人口占纽约市人口的27%。(注72)2010年第三季度,纽约有近1/6的黑人失业,38.4万失业者中有14万人是黑人,占36%。(注73)

少数族裔贫困率居高不下。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黑人贫困率为25.8%,西裔为25.3%,亚裔为12.5%,远高于非西裔白人9.4%的贫困率。黑人、西裔和非西裔白人家庭中位年收入分别为32584美元、38039美元和54461美元。(注74)美国退休人员协会2010年2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12个月中,45岁以上的黑人有1/3表示不能支付房租或偿还贷款,而44%的黑人买不起例如食物和劳动工具等生活必需品。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23%的黑人工人失去了由雇主支付的医疗保险,31%的黑人工人缩减了医疗保险开支,26%的黑人提前支取退休金来支付生活费用。45岁到64岁之间的黑人有近20%工作更长时间,而12%的黑人做两份工作。12%的65岁以上老年黑人开始重新工作。(注75)2009年,首都华盛顿特区有3万多名黑人儿童生活在贫困中,比2007年增加7000人,黑人儿童贫困率从2008年的36%增至43%,西裔儿童贫困率为13%,白人儿童贫困率为3%。(注76)

少数族裔在受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等。美国希望联盟、市政事业研究所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普及高中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西裔和黑人学生高中毕业率分别为64%和62%,而白人为81%。(注77)2008年,25-34岁白人男子大学毕业率为39%,西裔只有14%;55-64岁白人男子大学毕业率为43%,西裔只有19%。(注78)纽约市获得硕士学位的成年白人比西裔多3倍。(注79)根据萨克拉门托州立大学的调查,该校仅有22%的拉丁裔和26%的黑人学生顺利完成学院2年制学业,而白人学生则达37%。(注80)纽约市教育局2010年1月的报告显示,在2008年至2009学年纽约市公立学校报告的13万多起欺凌、骚扰同学的案件中,有6207件即4.7%是由于族裔、移民来自的国家、性别、性取向等而遭受歧视的案件。(注81)据《今日美国报》2010年10月14日报道,非裔美国籍男生的辍学率是同龄白人男生的两至三倍。特拉华州的基督教学区,在最近的学年中,71%的黑人男生辍学,而只有22%的白人男生辍学。没有残疾的黑人学生被开除的可能性是白人学生的3倍多,而患有残疾黑人学生辍学或被开除的可能性是白人残疾学生的2倍多。(注82)

非裔美国人的健康保障令人担忧。据统计,在美国,近1/3的少数族裔家庭无医疗保险,人均寿命低于正常水平,婴儿死亡率高于正常水平。(注83)非裔儿童死亡率比白人高2至3倍,非裔儿童占艾滋病患儿总数的71%,非裔妇女和男子艾滋病感染率分别比白人高17倍和7倍,癌症发病率高出2倍。

执法和司法领域的种族歧视非常明显。《纽约时报》2010年5月13日报道,2009年,黑人和拉美裔被警察要求接受检查和搜身的人数是白人的9倍。非裔占囚犯总数的41%,服无期徒刑的比白人高10倍。辍学的非裔男子有66%的可能性入狱或接受刑事处罚。(注84)纽约在过去6年里,被拦截搜身的人中有85%是黑人和拉美裔。(注85)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学院发表报告称,目前,北卡罗来纳州有159人关在死囚牢房里,其中黑人86人,白人61人,其他族裔12人。在159个死刑案中,被检察官从陪审团名单中去掉的黑人是非黑人的2倍多。据芝加哥警察局统计,在所有凶杀案中,黑人占凶杀案罪犯和受害者比重最大,分别达到76.3%和77.6%。(注86)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1月14日,洛杉矶凶杀案数目达2329起,在死者中,拉美裔1600人,黑人997人。(注87)

种族仇恨犯罪频发。美国联邦调查局2010年11月22日的报告显示,2009年,美国共发生6604起仇恨犯罪,其中4000起与种族歧视有关,1600起与宗教仇恨有关;仇恨犯罪的受害者有8300人,其中,黑人占种族仇恨犯罪受害者的3/4,犹太人占宗教仇恨犯罪受害者的3/4。在已确认的6225名仇恨犯罪作案者中,2/3为白人。(注88)

(注68)《纽约时报》,2010年6月29日。

(注69)《芝加哥论坛报》,2010年3月12日。

(注70)《华盛顿邮报》,2010年7月23日。

(注72) 联合国文件编号A/HRC/15/18

(注73)《纽约时报》,2010年10月28日。

(注74)《今日美国报》,2010年9月17日。

(注75)《洛杉矶时报》,2010年2月23日。

(注76)《华盛顿邮报》,2010年9月29日。

(注77)《世界日报》,2010年12月2日。

(注78)《华盛顿邮报》,2010年10月20日。

(注79)《纽约时报》,2010年11月18日。

(注80)《圣何塞信使报》,2010年10月20日。

(注81)《侨报》,2010年1月18日。

(注82)《今日美国报》,2010年3月8日。

(注84)联合国文件编号A/HRC/15/18

(注85)《华盛顿邮报》,2010年11月4日。

(注88)法新社,2010年11月22日。

移民的应有权利得不到保障。2001年4月,亚利桑那州议会通过反非法移民法案,允许警察对当事人身份有“合理怀疑”时,即使没有逮捕令,也可以对其盘查甚至采取拘捕行动。(注89)亚利桑那州共和党还推出另一法案,拒绝向非法移民子女发放出生证明,使无合法身份的移民很难成为美国公民。(注90)2010年,多个联合国人权问题专家在报告中指出,亚利桑那州移民法是敌视移民的立法活动,该移民法允许在没有逮捕令的情况下逮捕外国人,对非法居留以犯罪论处,对工作的无证移民以及雇用或试图雇用无证移民的人均以犯罪论处,可能导致基于族裔特征对有关人员进行拘留和审讯。墨西哥、拉丁美洲或土著族裔特别有可能成为该法的受害对象。《亚特兰大宪法报》2010年11月19日报道,佐治亚州多个人权组织共同发起抗议活动,声援被拘禁在佐治亚州南部兰普金一家监狱的非法移民。截至2010年9月17日,该监狱共关押了1800多名等待审理的非法移民,每个案件平均处理时间为63天。2010年4月,保护移民权利特别报告员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的报告指出,移民在被美国当局关押期间未被提供合适的医疗服务,非正规移徙工人往往无家可归,或者住在拥挤、不安全且不卫生的环境中。(注91)

五、关于妇女和儿童权利

美国的妇女儿童权利状况堪忧。

在美国,对妇女的性别歧视广泛存在。据《每日邮报》2010年8月11日报道,90%的女性在工作单位遭受过性别歧视。美国《财富》500强企业中,女性首席执行官仅占3%。美国大学妇女协会2010年3月22日的报告称,在计算机领域,女博士仅占21%,在地球、大气、海洋、化学和数学领域,女博士仅占1/3。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严重。据《华盛顿邮报》2010年9月17日报道,近50年来,男女的工资差距仅仅缩小了18美分,2010年9月16日公布的普查统计显示,妇女的工资收入只有男性工资收入的77%。《纽约时报》2010年4月26日报道,在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用工歧视案例中,沃尔玛公司被控制度化地支付给女性雇员比男性雇员更低的工资,给予更小的加薪幅度、更少的晋升机会。65%的沃尔玛小时制雇员是女性,仅有33%的公司经理是女性。(注92)

妇女频遭性侵犯和暴力。据美国司法部2010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2000万名妇女是强奸罪的受害者。(注93)每年约有6万名女囚被强暴。有1/5的在校女大学生曾遭受过性侵犯,60%的校园强奸案发生在女大学生的宿舍。(注94)“人权观察”组织2010年8月发表报告称,自2003年以来,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的拘留中心有50名性侵犯受害者,其中多数是女性,而包括狱警在内的一些据称是攻击者却未被起诉。得克萨斯州一所拘留中心狱警冒充医生对5名妇女进行性侵犯。(注95)据《时代》周刊2010年3月8日报道,根据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约3000名美国女兵遭到性侵犯,比上年增加9%;近1/3的退役女兵表示曾在服役期间遭到强暴和性侵犯。

女性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美国,每年有130万名家庭暴力受害者,女性占92%,每4名女性中就有1人遭受过家庭暴力,每天有3个女性因家庭暴力而死亡。(注96)2008年,纽约市警察局共接获23万多起家庭暴力报案,平均每天超过600件。(注97)在2009年所有女性死者和谋杀犯关系已知的命案中,34.6%的女性受害人被自己的丈夫或男友杀害。(注98)加州圣塔克拉拉郡每年接到家庭暴力投诉案超过4500件,700多名受害妇女和儿童为躲避家庭暴力住在庇护所。(注99)

妇女的健康权益缺少保障。大赦国际的报告称,美国每天有两名以上的妇女死于孕产并发症。过去20年中,美国黑人孕产妇死亡率是白人孕产妇的4倍。与白人孕产妇相比,得不到或晚得到产前护理的印第安土著妇女和阿拉斯加土著妇女是3.6倍,非洲裔妇女是2.6倍,拉丁裔妇女是2.5倍。(注100)

美国儿童生活贫困。《华盛顿邮报》2010年11月21日报道,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每4个美国儿童中就有一个面临饥饿问题。超过60%的公立学校的教师认为饥饿是学校的一个难题,60%的教师自己掏钱为饥饿的学生购买食物。(注101)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9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18岁以下儿童贫困率达20.7%,比2008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注102)华盛顿黑人儿童贫困率高达43%,(注103)加州约有270万儿童居住在贫困家庭。旧金山湾区6个郡的贫困儿童人数增加了15%至16%。据统计,2009年的某些时段,美国至少有1700万儿童生活在无法确定拥有或者得到足够食物的家庭。(注104)

针对儿童的暴力十分严重。美国“关爱我们的儿童”官方网站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超过300万的儿童遭受暴力侵害,实际数字比这还多3倍;大约有180万的儿童遭到绑架;有近60万的儿童住在福利院。每天1/7的少年儿童在网络上被一些“狩猎者”跟踪,25%的儿童受到欺凌,43%的少年、97%的中学生受到网络欺凌。90%的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变性学生在学校经历过骚扰,约有16万学生因为害怕被欺负每天都待在家中。(注105)《华盛顿邮报》2010年10月20日报道,17%的学生表示在一个学期内每月至少受到2至3次欺凌,其中小学三年级最为严重,受欺凌学生占25%。联合国教育权问题特别报告员报告称,美国20个州和数百个学区长期以来允许体罚小学生,残障学生遭受体罚的概率更高。(注106)

(注89)《洛杉矶时报》,2010年4月13日。

(注90)《世界日报》,2010年6月14日。

(注91) 联合国文件编号A/HRC/14/30

(注92)《纽约时报》,2010年4月26日。

(注94)《世界日报》,2010年8月26日。

(注95)《世界日报》,2010年8月26日。

(注96) CNN,2010年10月21日。

(注97)《侨报》,2010年4月3日。

(注99)《世界日报》,2010年10月15日;《侨报》2010年10月9日。

(注100) 联合国文件编号A/HRC/14/NGO/13

(注101)《华盛顿邮报》,2010年11月21日。

(注103)《华盛顿邮报》,2010年9月29日。

(注104)《世界日报》,2010年5月8日。

(注106) 联合国文件编号A/HRC/14/25/ADD.1

儿童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在美国,目前有9.3万多儿童被监禁,大约75%至93%的儿童至少有过一次被性虐待或被忽视等创伤性经历。(注107)纽约市健康和心理卫生局2010年儿童死亡评估小组的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8年,美国1至12岁儿童年均伤害死亡率为10万分之8.9,纽约市为10万分之4.2。(注108)芝加哥一家残障儿童护理院自2000年以来,由于管理松懈等原因导致13名儿童死亡。(注109)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会期刊2010年10月14日公布的研究显示,全国约半数13至19岁的青少年存在情绪、行为、焦虑或吸毒酗酒问题,符合精神障碍的标准,男孩和女孩的比例分别为51%和49%,其中22.2%的青少年障碍症非常严重。(注110)色情内容充斥互联网,美国儿童深受其害。据统计,在美国,每10个儿童中就有7个无意中接触过网上色情,其中1/3的孩子有意在网上搜索色情内容。儿童接触色情内容的年龄平均为11岁,最小的8岁。(注111)据报道,“美国预防青少年怀孕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20%的美国青少年在互联网上发送过自己的全裸或半裸照片或视频。(注112)美国至少有500多个由青少年创办、以盈利为目的“裸聊”网站,涉及的色情图片数以万计。

六、关于侵犯他国人权

美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纪录劣迹斑斑。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维基揭密网站2010年10月2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3月至2009年底,在伊拉克战争中,有28.5万人伤亡,至少10.9万人丧生,其中63%为平民。(注113)2007年7月,在巴格达的一次袭击中,一架美军直升机射杀了12人,其中包括路透社的一名摄影记者及其司机。(注114)2011年2月20日,美军在阿富汗东北部地区采取军事行动,造成65名无辜平民死亡,其中包括22名妇女和30多名儿童,这是近几个月来最严重的平民死伤事件。(注115)而据《华盛顿邮报》2010年10月15日报道,伊拉克人权部2009年发布的报告说,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31日,共有85694名伊拉克人丧生。总部设在英国的“伊拉克尸体计数”组织称,自美军入侵伊拉克以来,共有12.2万名平民丧生。(注116)

在阿富汗和其他地区,美国的军事行动也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死伤。据麦克拉奇报业集团2010年3月2日报道,200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造成535名阿富汗平民伤亡,其中113名平民被枪杀,比上年增加43%。2009年6月以来,美国军队空袭行动造成至少35名阿富汗平民死亡。2010年1月8日,美国导弹袭击巴基斯坦西北地区,造成4人死亡、3人受伤。(注117)2月12日,在阿富汗,5名无辜平民在“美军特别军事行动”中被打死,其中两名是孕妇。(注118)4月12日,美国军队在阿富汗坎大哈省附近开枪扫射一辆大客车,5名平民被打死,18人受伤。(注119)《华盛顿邮报》2010年9月18日报道,自2010年1月以来,驻阿富汗美国军队第二步兵师第五作战旅的5名士兵组成“杀人小组”,实施了至少三起谋杀,肆意杀害阿富汗平民,行凶后毁尸灭迹。(注120)

美国在反恐战争中不断爆出虐囚丑闻。2010年5月,联合国反恐中保护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酷刑报告员、任意拘留问题工作组等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的联合研究报告称,美国在反恐战争中抓获的人未经指控和审判就被无限期地关押。美国在关塔那摩湾和世界多地建立拘留中心,秘密关押拘留者。美国中央情报局设立了秘密拘留设施,用来审讯所谓“高价值拘留者”。美国司法部首席助理部长帮办布拉德伯里称,中央情报局关押了94人,在对其中28人进行审讯时,采用了强制体位、极度气温变化、剥夺睡眠以及“水刑”等“强化手段”。(注121)美国以反恐为名,跨境抓人。据美联社2010年12月9日援引维基揭密网的报道,美国特工曾于2003年将一名德国公民误认为恐怖分子,在马其顿将其绑架,并秘密关押在中央情报局设于阿富汗的监狱5个月。但美国驻柏林大使馆的高级外交官警告德国政府不要对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发布国际逮捕令。

美国严重侵犯古巴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2010年10月26日,第65届联大以压倒性多数票第19次通过《必须终止美利坚合众国对古巴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决议,只有包括美国在内的2个国家投反对票。根据1948年《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第2条,美国对古巴的制裁应被视为“种族灭绝”行为。

美国拒绝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和履行国际义务。美国至今仍未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200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目前已有96个国家批准该公约,美国尚未批准该公约。《儿童权利公约》迄今已有193个缔约国,美国是极少数未批准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2010年8月20日,美国政府首次就本国人权状况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递交报告。11月5日,在接受联合国普遍定期审议时,近60个国家代表在会上向美国提出改善其人权的建议达到创纪录的228项,主要涉及批准核心国际人权公约、少数族裔和土著人权利、种族歧视和关塔那摩监狱等,美国只接受其中40多项。2011年3月18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对美国人权普遍定期审议最后文件,而美国却坚持拒绝审议中提出的大多数建议,受到许多国家的批评。一些国家代表在会上发言,对美国拒绝大量建议表示遗憾和失望,指出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做的还远远不够,敦促美国正视自身的人权纪录,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人权问题。

事实说明,美国自身的人权纪录十分糟糕,没有资格冒充世界“人权法官”,却年复一年地发表国别人权报告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评判和责难。美国无视自身存在的严重人权问题,却热衷于推行所谓“人权外交”,将人权作为丑化别国形象和谋取自己战略利益的政治工具,这充分暴露了其在人权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的伪善面目和借口人权推行霸权主义的不良图谋。我们奉劝美国政府切实改善自身的人权状况,检点自身在人权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停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霸道行径。

(注107)《华盛顿邮报》,2010年7月9日。

(注108)《侨报》,2010年7月3日。

(注109)《芝加哥论坛报》,2010年10月10日。

(注110)《世界日报》,2010年10月15日。

(注111)《华盛顿时报》,2010年6月16日。

(注113)《世界日报》,2010年10月23日。

(注114)《纽约时报》,2010年4月5日。

(注115)《华盛顿邮报》,2011年2月20日。

(注116) newsday,2010年10月24日。

(注117)《圣弗朗西斯科纪事报》,2010年1月9日。

(注118)《纽约时报》,2010年4月5日A4版。

(注119)《纽约时报》,2010年4月13日。

(注120)《华盛顿邮报》,2010年9月18日。

(注121) 联合国文件编号A/HRC/13/42[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参考资料

1.国务院新闻办10日发表《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

http://www.gov.cn/jrzg/2011-04/10/content_1841206.htm

2.国新办发表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全文)

http://news.sina.com.cn/w/2011-04-10/231622267413.shtml

3.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http://news.sina.com.cn/w/2011-04-10/231622267413_2.shtml

4.关于侵犯他国人权

http://news.sina.com.cn/w/2011-04-10/231622267413_3.shtml

扩展阅读:

1. (注1)10 Facts About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Will Blow Your Mind, Beforitsnews.com

2. (注2) Criminal Victimization 2009,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www.ojp.usdoj.gov

3. (注5) www.lapdonline.org

4. (注11) www.ojp.usdoj.gov,2010年10月13日。

5. (注13)www. myfoxchicago.com

6. (注14)www.nbclosangeles.com, 2010年4月4日。

7. (注15)www.chicagobreakingnews.com, 2010年5月30日。

8. (注16)www.huffingtonpost.com, 2010年6月21日。

9. (注41) Prison planet.com,2010年6月16日

11. (注44) data.bls.gov

12. (注51) www.census.gov

13. (注54) www.ers.usda.gov

14. (注60) www.usatoday.com

15 (注63) www.laalmanac.com

16.(注64) homepost.kpbs.org

17.(注71)www.bls.gov/news.release/pdf/youth.pdf

18.(注93)www.justice.gov/opa/pr/2010/october/10-ag-1220.html

19.(注98) www2.fbi.gov

20.(注83)BBC,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osition of minorities

21. (注86)portal.chicagopolice.org

22.(注87)Projects.latimes.com/homicide/map/

23.(注102) www. census.gov

24. (注105) www.loveourchildrenusa.org

25.(注112)www.co.jefferson.co.us,2010年3月23日。

宁夏大学新闻网 | 宁夏大学报 | 博亚论坛

版权所有:宁夏大学党委宣传部